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

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集结号”.....xiaojianfan

 
 
 

日志

 
 

《(原创)父与子》——huangrick2006的博客  

2017-02-23 00:09:57|  分类: 3-1.佳作选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黄志涛《(原创)父与子》

父与子

215日,杭州《都市快报》第五版整版刊登了一则题为《关少尘,我要跟你“脱离父子关系”》的声明。确切地说,这是一封父亲写给90后儿子的信。这位父亲称,儿子从小爱跟老爸一起玩,但上高中、考进大学以后,父子俩的沟通越来越少:儿子的微信朋友圈屏蔽老爸;常不接老爸电话;在本地上学,回家却越来越少。因此决定,即日起,和儿子“脱离父子关系” ,成为“兄弟” !这位父亲在声明中说,登报是为了“让你的学校知道,让你的老师、同学和玩伴知道,让所有的亲友和同行同事都知道!这样我们兄弟并肩闯荡江湖时,即使在他们面前也会从容。”

这封堪称奇葩之信一发表,铺天盖地的评论就出现了,而且基本上是一边倒:批评这个迂腐而奇葩的父亲。

其实,可以想象,每一个当父亲的人读到此信,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明白,应该有相同的感受。却同时又无法打破这无奈的困局,必然引起强烈的共鸣。但可以肯定,他基本不会出格到仿效这位父亲的做派的地步。

如果当一个儿子读到此信,大概会很不以为然。这事父亲事先和儿子沟通过吗?征得过儿子的同意了吗?应该没有吧。所以这位父亲的做法,恰恰表明他没有把儿子真正当“兄弟”,而是以自己父亲的“权威”想做啥就做啥,并不尊重儿子的权利。而且,如果作为父亲想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从改变自己的行动做起就可以了。采取登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称改变,就能改变么?另外,恐怕这个做法也违反了《婚姻法》呢。而且,此信一登,必然让儿子在自己的圈子里面成为笑柄,他的日子不会好过,这对于改善关系有好处吗?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外朋友:是年轻人理解老年人,还是老年人理解年轻人更多一点?他直截了当告诉我:恐怕谁都不理解对方!不过我坚持认为,是老年人更理解年轻人一点。因为老年人自己也曾经年轻过,有经历才能有体会。毕竟年轻人还没有老,他们对老年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想象的抽象阶段。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则老年人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对父母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而年轻人则只好等到自己成了家,当了父亲之后,是否有可能在某一天忽然醒悟,明白了自己的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感受了吧。

这个愿意降格当儿子“兄弟”的父亲据说是个编剧。我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对于他的作品是没有兴趣的,不屑一顾的吧。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写了大量的文字。他们的共同愿望却很一致:他们之所以写作,并非是为了取悦大众,成名成家,而是要将此作为一种精神遗产,留给自己的孩子。那是他们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努力,凝结出来的心血,绝对比金钱更宝贵!那么,他们的子女是否会来读一读这些精神财富呢?我想,当子女年轻时,他们太忙于自己的事业,家庭等,还不大可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吧。但等到他们也老了,空闲的时间多了,慢慢想到自己的父母了,这时,也许只能是这时,才会翻出这些东西,试着读一读的。如果父母留下的文章的确好,他们很可能会喜欢。这时,他们终于发现了这个被忽视很久的宝藏,才能够在理解父母方面达到更高的层次。只是有一点可惜:他们也许已经没有机会来把自己的感受亲口告诉父母了。我的父亲死后,留下了很多日记。有几十本之多。我拿起几本,翻了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但是最终,我还是决定不保留了,一把火烧给了他。因为我想毕竟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这些隐私就留给在另一个世界的他吧。但要是小说,或者文章呢?我倒很有兴致来拜读的。

不过,西方人在这方面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比中国人要淡漠很多,令我们很难理解。其实我倒是有点赞成他们的做法的。父母和子女都要独立,各自过各自的生活,一方不能硬要干涉,或者掺和到对方的生活中去,弄得双方都很不自由,很不愉快。我们的年轻人,思想上似乎已经向西方靠拢。他们长大了,不再需要依靠父母,要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此时父母如果还硬要将他们当成小时候的样子来对待,事事由自己来做主,那必然是自讨没趣,又何必呢?

中国人有孝这个概念,而西方人没有。西方的老人没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也根本不必为此担忧,因为养老这件事是由政府,而不是子女,来负责的。我有个澳洲老外朋友,自己已经70岁了,夫人几年前过世,他一个人生活,还在继续热情工作。但是他每天都给94岁的岳母打电话,关心备至,还经常带东西去看望她。他有个大家庭,经常聚会,老幼几代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我还有个法国朋友,他有几个子女,但奇怪的是都不来往。有个儿子甚至从来不联系他,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死是活。但是他好像并不在乎,生活照样过得挺快乐的。可见西方人的情况也并非都一样的。

我还发现一条规律:凡是父母特别溺爱孩子,这孩子长大后反而特别没有孝心,对父母态度很糟糕。而反过来,凡是父母对孩子很严格,常常要教训孩子,这孩子长大后倒很有孝心,还特别关心父母。当然,这条规律也并非总是正确的。不过正确的机会比较多。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大概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吧,如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的确有点变态。这位父亲上演这么一出奇葩的戏,正是这后遗症的急性爆发性表现。他的人生一切,都是围绕着儿子,不,应该是“兄弟”,这个中心来进行运转的。一旦失去这中心,他就没有希望,没有方向,失去目标了。为此,他终于破釜沉舟,出此下策,但愿能够挽回自己心中的绝望吧。

我要在此对他大喝一声:醒醒吧!放过你的儿子,过好自己的生活,那才是正道!

  评论这张
 
阅读(8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