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

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集结号”.....xiaojianfan

 
 
 

日志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共工的博客  

2017-02-05 23:18:33|  分类: 3-3.一路风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2016年11月16日,我们去京西门头沟韭园村。
  一个京西普通的小村庄,有什么好看的吗?去了你就知道了。也很方便,从苹果园乘公交车便可到达。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韭园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千百年来,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的喧嚣。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先在“韭园”牌楼下合张影,表示一天的旅行开始。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顺着道路往南走,路东的水面。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水边的芦苇,逆光拍摄才好看。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前行至一路口,往东还是往南?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路边有路标,往东是去“韭园酱菜”厂,等回来时再去,我们往南。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路标牌旁边有“古道人家”的木牌。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继续南行,下穿过铁路桥。这是“丰沙线”。
  丰沙铁路从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全长106公里。1952年9月开工,1955年6月通车。这条铁路是避开原京张铁路关沟段33‰大坡道的另一通道,是当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所选的几条线路中认为较好,但因造价较高而被迫放弃的路线。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来到东马各庄。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村庄炊烟缭绕,小楼不少,还大都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修建在高坡上的房子,有台阶通上去。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穿越村庄,我们继续往东南上山道。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高高的输电铁塔从山梁上穿越。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边走边拍,边走边玩。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路边的荆棘也开绒花,在逆光下有半透明的感觉。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山坡梯田,路边有柿子树。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树叶都掉了,树枝上还挂着许多柿子。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村民采摘的柿子,堆放在路边。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站在山坡的高处,放眼远眺。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刚才我们经过的东马各庄,不知不觉已在脚下。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我们进入西落坡村。发现路边有泉水亭。从这里往北走几步,就是马致远故居了。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用石块砌成的接水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从山上到山下,大小泉眼多达十余处,一股股的涓涓细流汇成小溪,从村中流过。这里的民居大多倚山而建,一座座小院并排连成一线,而小院门前就是流淌着泉水的山溪,很多老院子门前建有一座小桥,这些小桥是用山石砌筑而成的单孔拱桥,构造简单,样式古朴,几百年了,依然如故。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我们来到“马致远故居”门口。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元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另一说为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然而,马致远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仍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
  马致远青年时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隐居山林,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唯在他的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中似乎透露出些许端倪:“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人们认为,这个“西村”写的就是西落坡村,是对应东落坡而言,东落坡即为东村。而西落坡村村民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之所以有名,这源于“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马致远就是元曲的著名代表。
  元曲又称元杂剧,是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元朝建立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一般把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故居前的影壁上是宋祖光题写的“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影壁前立有马致远半身头像,雕像下的基座上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而我们最熟悉的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小令《天净沙·秋思》欣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苏教版语文初二课本。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我们来到马致远故居门前,大门冲西,门扇紧闭,不得入内。旁边有售票处,每人10元。但里面没有人,见贴有一张纸条,说内部修缮,暂时闭馆。我们不得而入。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刻制在木匾上:
  “山河沧桑久葆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依然无迹昔日西风瘦马”,是著名书法家张金铭题写的。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是马致远故居左侧的枯树及石墙。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因为我们去时马致远故居未开放,我从网上找几张图片供欣赏。
  穿过门楼,来到院中,这是一座标准的坐西朝东的四合院落,房屋都是旧房翻新的,院内有书房、卧室、客厅、厨房等,院落一角还用木料搭建出一个类似当年的马厩。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院子正中是一座真人大小的马致远青铜雕像,坐在一米五高的基座上,正在看书沉思。此雕像是由宋祖光设计,丁洪光制作。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基座上的马致远生平简介是由潘樟林撰稿,翟万增书写。基座背面是“马致远故居修复记”。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比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砖塔胡同是有记载北京城内最早的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昭君出塞》)等剧目,现在也还是许多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因此可以说北京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马致远幼年时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就是背负着沉重货物的老马在古道上艰难行进的画面,当他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江南为官时,不能不思念家乡“小桥流水”的景致,不由得呼喊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绝句。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
  以前总以为,马致远所写的只是他的艺术想象,到了这里(后面还会写到“京西古道”),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马致远所写的只是他居住村庄眼前的景色。许多游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正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马致远故居——京郊行(门头沟)45【原创】 - 共工 - 共工的博客
 
  未完待续。
  评论这张
 
阅读(176)|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