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神州、品味华夏》—760 梅州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约500米处,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 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
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
寺宇周围阴那山峰顶尖削如五指,称五指峰。登高远眺将灵光寺的美景尽收眼底!
梅州灵光寺,原名圣寿寺。为什么要改名灵光寺呢?这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由潮州市潮安区乘船到梅州市梅县区,经过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蓬辣滩时,忽遇狂风暴雨,河水迅猛上涨,木船随风漂荡,江水涌入船舱,船夫举篙失灵,船将覆没。这时,船上的梅御史和随从们,胆战心惊,挤成一团。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一声巨响,随即风停雨止。这时只见一位和尚,登船而来。他手挥拂尘,合掌闭目,盘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词。霎时,船中的水尽退,风平浪静,化险为夷。
梅州灵光寺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大殿面阔14.52米,进深19.21米。坐东向西,寺宇由佛殿、天王殿(山门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太史馆、半日闲等组成建筑群。灵光寺主体建筑是佛殿,佛殿与天王殿(山门殿)位于同一轴线,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棂,灰瓦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 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藻井”为独立构件,由两层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辅作,双抄天昂,藻井内有螺旋形圆穹,工艺高超,结构严谨,风格独物。灵光寺是梅州市梅县区现有较为完整的佛殿寺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均衡对称,庄严肃穆,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1987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大门正面的是天王殿,迎头的这一位笑脸相迎的是弥勒佛,也有人叫他做笑佛、欢喜佛。相传弥勒佛学佛的历史要比释伽牟尼佛早,但因其喜好交游、爱吃穿,修行不及释伽牟尼,因此后来者居上。弥勒佛就成了释伽牟尼的弟子。弥勒佛的形象是根据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的。相传弥勒佛将在56.7亿年后成佛接替释伽牟尼佛普度众生。 天王殿背后供奉的是一位表情严肃的护法天神,它叫韦陀天。据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时,有邪魔把佛祖的遗骨抢走,韦陀天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另外佛教还有一位护法天神叫韦琨,是四大天王手下32位神将中的首将,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大将之一。后人就常把韦天将军与韦陀天相混。 供奉有18位罗汉,据佛经记载,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所谓“罗汉”,它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教义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而“阿罗汉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 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二十四位护法天神,这一说法来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早期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关于天神至上的说法,但佛教并不反对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做为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份,并逐渐演变为保护佛法和弘扬佛法的美好象征。
评论